洪涝时期,人们与疫水接触频繁,很容易因此感染血吸虫病。疾控专家提醒,受灾地区广大群众和抗洪官兵等人群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严防血吸虫病感染。
在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是传播途径3个重要的环节。
钉螺是血吸虫病的唯一中间宿主,当水体中存在感染血吸虫的尾蚴时,便成为疫水,对人、畜均具有感染性。洪灾期间,很可能会有大量尾蚴随水流扩散到无螺地区造成感染的情况。而人体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后,极易患上急性血吸虫病。该病潜伏期30天至60天,主要症状是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发热期间,病人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或脓血便等症状。
三种传播途径
专家强调,血吸虫病可防、可治,不必对此过于恐慌。
在洪涝时期,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不要到有钉螺的河、堰、沟渠、池塘等处洗衣物和洗澡。抗洪抢险期间,防汛抢险人员应采取穿胶靴、戴手套、穿防护衣服等必要的防护措施,下水前应在暴露的皮肤上擦涂防护药品,也可口服相关药物作为预防措施。如果有疫水接触史,并出现皮疹、发热、腹泻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接受全面检查。
(宝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