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天气寒冷,是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根据我市历年疾病资料并结合气候特点,市民应注意做好流感、水痘、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流行性感冒(关注指数★★★★☆):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流涕、咳嗽等症状。出现类似症状的市民应及早就医,居家休息,避免外出和传染他人。预防上应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流行时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及时接种疫苗等。家庭和幼托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防止出现聚集性病例。
水痘(关注指数★★★☆☆):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痂疹等特征,可伴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水痘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传播造成聚集发病,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应做好防病知识宣传,加强晨检,注意教室通风,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人感染H7N9禽流感(关注指数★★★☆☆):随着气温的下降,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有可能出现,预防措施不可松懈。再次提醒市民注意做好:一是尽量不要在家宰杀活禽;家庭加工过程中注意生熟分开;二是购买正常规渠道经过检疫的活禽;三是接触禽类饲养场所、粪便等做好个人防护;四是一旦有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
病毒性腹泻(关注指数★★★☆☆):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主要有轮状病毒、柯萨奇肠道病毒、星状病毒和诺瓦克病毒等。潜伏期常见数小时至3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临床类型可表现为呕吐型和肠炎型两种,肠炎型严重者易出现脱水。病毒性腹泻好发季节在秋末初冬。感染对象以幼儿、学龄儿童和小学生为主。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水源、食品传播感染,易在幼托、学校出现暴发。预防措施上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培养饭前饭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婴儿提倡母乳喂养。一旦出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猩红热(关注指数★★☆☆☆):猩红热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皮疹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出现“杨梅舌”(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发病以学生及幼托儿童为主,可出现关节、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预防上要加强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的晨检,发现病人及时去医院诊治;托幼机构、学校和家庭应注意做好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儿童要加强体育锻练,多做户外活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流行性出血热(关注指数★☆☆☆☆):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人主要表现为发热、“三红”(面红、颈红、胸部红)和“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及皮肤粘膜出血点等症状。该病主要传播媒介为老鼠,秋冬季节鼠类由室外向室内迁移,加大了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风险。预防上应积极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出现发热、“三红”、 “三痛”等症状,及时到医院诊治。
支气管哮喘(关注指数★★★☆☆):支气管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预防哮喘病发作应注意:穿着要适宜,注意必要的保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以及冷空气的刺激。居室环境要适宜,哮喘病患者的居室内要保持温暖干燥,室内注意通风透光,被褥及衣物注意勤洗勤晒,避免尘螨及霉菌滋生。哮喘病患者应尽量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遇到风沙及扬尘天气,应尽量避免外出活动。
一氧化碳中毒(关注指数★★☆☆☆):常见的中毒原因:(1)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2)城区居民使用管道煤气,其一氧化碳量为25%~30%。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扑灭后,煤气大量溢出,可造成中毒。(3)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洗浴时间过长。(4)冬季在车库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临床以头痛乏力,口唇呈樱桃红,甚者出现昏迷为特征。对已中毒的患者要将其迅速转移,脱离现场,解开衣领,注意保暖,送医院吸氧急救。居民应注意取暖及煤气使用安全,定期开窗通风,进行煤气及取暖设施安全检查,防止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急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