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专栏 > 疾病提示   

疾病提示6月

 2024-06-05   9895  

6月起,扬州市逐渐进入“梅雨期”,气温高,湿度大,致病菌生长繁殖活跃,食源性疾病进入高发季节,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也易在托幼机构暴发流行,同时,应关注做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食源性疾病

(关注指数★★★★☆)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用了被污染食物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症状,具有突然发生、潜伏期短、呈集体性发病等特征,病情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6月份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预防要点是预防“病从口入”。

具体来说应做到:

“五要”:1、饭前便后要洗手;2、买回海产品要煮熟;3、隔餐食物要热透;4、生熟食品要分开;5、出现症状要就诊,并如实告知饮食就餐史。

“五不要”:1、生水未煮不要喝;2、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3、暴饮暴食不可取;4、污染物品不要碰;5、举办婚庆、聚餐活动或农村地区家庭办酒宴时,应注意食品卫生,规范食品操作,防止生熟不分、交叉污染食品,不食用变质、生或半生的食品。

 

手足口病

(关注指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期,家庭和托幼/培训机构均要加强防范。

防控建议:

家庭预防要点:1、要常开窗通风,勤晒衣被,经常清洗和消毒孩子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包括毛巾、玩具、图书、衣被等);2、鼓励孩子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3、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带孩子接种EV71疫苗,以预防EV71型的手足口病。

教育培训机构预防要点:1、加强晨(午)检;2、一旦发现有症状人员,尽早采取隔离就医等措施,防范疾病的扩散。

 

百日咳

(关注指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典型症状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声,若未能及时规范治疗,咳嗽症状可长达2至3个月,故而得名“百日咳”。由于疫苗免疫保护力衰减和菌株变异等原因,发病人群由低龄婴幼儿向学龄儿童及中小学生转移。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

防控建议:

1、适龄儿童要按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及时接种疫苗。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尤其是家中有婴幼儿的,陪护人员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3、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4、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每天落实晨/午检,发现疑似患者,督促及早就医,避免校内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关注指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以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俗称“蜱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多高于38℃),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皮肤瘀斑等内出血症状,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病例多发生于4~10月份,以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户外劳作的中老年人群居多,该病有一定地域性。

防控建议:

1、减少户外停留:尽量避免长时间在草地、树林等环境坐卧,防止蜱虫叮咬。

2、做好个人防护:野外劳作或活动时,尽量穿胶鞋,着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将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使用驱避剂喷涂在裸露的皮肤。活动结束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部位有无蜱虫附着。

3、规范处置:自查发现蜱虫叮在身上,不要恐慌,切勿捏、拽、用火或者其他物品刺激蜱虫,避免蜱虫头部残留在皮肤中。应该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后用碘酒或酒精作伤口消毒,如不熟悉流程,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处理。

4、有野外劳作或活动史的人员,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野外劳作史。

除了上述这些疾病外,梅雨季节天气阴雨潮湿,花生、玉米及谷类等易发生霉变,要做好防霉措施,切勿食用发霉变质食品,以防中毒。公司和企业等机构要提早部署防暑降温工作,预防员工中暑。

上一篇:疾病提示5月
  
联系我们 | 邮箱登录
版权所有 : 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 : 江苏省扬州市上方寺路52号  电话 : 0514-80826110
苏ICP备09026621号-5    
扫一扫关注
扬州疾控微信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589号